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尚书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一章 明德修身篇1
第一章 明德修身篇1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2357  |  更新时间:2015-03-18 10:27:50  |  分类:

儿童教育

“德”是尚书的中心思想,也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君子怀德,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无往不利。尧、舜、禹、汤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日新又新,努力修德;小人背德,无论做什么事,都寸步难行。桀、纣、幽、厉遗臭万年,就是因为他们残民以逞,日日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认为一个人的追求。本篇通过对古人明德修身思想的论述,通过一个个真切而感人的故事,让读者从灵魂深处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壅。

查得古时候有个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庄严,通明事理,而且风度文雅,思虑深远,给人以宽厚博大的研究。律己严谨、勤于工作,又能举贤让能、重用人才。他的名望充溢于四海之外,以至天地上下。尧发扬着他的大德,以身作则,使各个氏族和睦相处;各族和睦了,又辨明彰显朝中百官,协调处理他们的职守;百官和谐了,进而团结联络其他各个部落;天下老百姓都和乐亲善,风俗因此也很淳美。

尧姓伊祁,或说姓伊、祁,名放勋,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陶唐氏”,唐尧,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道教中为天官大帝,诞日为上元节。

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当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

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帝尧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获。

帝尧年老以后,到处都出现洪水泛滥,影响百姓生活,于是问四岳谁可以治好洪水。四岳都说:“鲧可以。”帝尧说:“鲧违背教命,败坏宗族,不行。”四岳说:“看法不同啊!让他试试,不成功再说。”帝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

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

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行。舜让二妃回妫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

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又通过考察发现舜很圣明,终于决定将权力交给舜。他知道,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

尧让位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二十八年以后,尧以一百一十八岁(有说一百一十六或一百一十七岁)的高龄逝世,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邮城县南)。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如丧父母。在此后的三年中,人们自动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舜提出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还是向舜朝觐,百姓照样讴歌舜的盛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重新回到国都,再一次共主之位。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在整合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成功的君主或者伟人,首先要净化自己的良心,以德修身,然后才能敦睦全体亲族;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成为有成就的君主。道德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所以,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德行每天都会进步,万国都会归顺;内心自我满足,最亲近的九族也会背离。大王要努力彰显大德,以中道治民,以义裁决事务,以礼制约思想,把宽裕之道传给后人。我听说:“能够自己寻得老师的人就会为王,以别人如自己的人就会灭亡。好问,知识就充裕;只凭自己,知识就狭隘。”

北魏时的拓跋祯为南旗州刺史时,城中有个叫胡丘生的豪强野心勃勃,一心想从政,幻想着有一日主宰一方。

拓跋祯刚刚上任时,就有人密告说胡丘生里通外国,想把南豫州变成自己的天下。拓跋祯就把胡丘生请来,并很和蔼地规劝了一番。但这样一来,胡丘生却更认为拓跋祯软弱好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更无所顾忌,明目张胆地同外国勾结在一起,在南豫州内,四处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拉拢收买有权势的人。

当时北魏政权还很不牢固,人心不稳,社会动荡不安,胡丘生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在城中大散布舆论说:刺史为了南豫州的安全,要把城中的富豪全部迁往荒凉偏远之地,以防不测。大造流言的同时,他又在城中以钱财买通了几百人,叫他们趁势而起,制造暴乱,时机一到可里应外合,夺取豫州城。

这一天,拓跋祯刚吃完早饭,正想坐下来休息一下,这时,有个叫石道起的地主来求见,并将胡丘生的阴谋都告诉了拓跋祯,而且焦急万分地说:“如果大人不派兵速速捉拿胡丘生和他的党羽,那豫州城恐怕就将不保了。”

拓跋祯静静地听石道生说完,他不慌不忙地问:“自从我来到豫州城以后,你凭良心说,我在百姓中的名声怎么样?”

从拓跋祯来豫州当刺史之后,虽然人心仍然有些浮动,但是在刺史严惩悍匪,整顿社会秩序之后,与之前相比,已经稳定多了,老百姓都各有营生,人们也盼望着这种生活能够继续下去,因此都很敬仰拓跋祯。

石道生实话实说:“百姓对您很是爱戴,现在您只要一声令下,全城人都会听您的命令,胡丘生一伙乱党贼人顷刻便可消灭。”

拓跋祯说:“那既然这样,我就更不能出兵捉拿胡丘生了。”

石道生听了大惑不解:“大人,那是为什么?他们可是处心积虑地想把您赶出豫州城,而且现在形势越来越严重了。俗话说‘兵贵神速’,先下手为强,难道您还要等城外的贼兵与胡丘生一起举事,兵临城下,弄得城内狼烟四起之时,再去抓胡丘生吗?大人,恕我直言,到那时,恐怕城内已是尸横遍地,一片混乱,老百姓全都遭殃了呀!”

拓跋祯微笑着摆了摆手,然后解释说:“没有您想的那么严重,胡丘生逆道而行,终不会得到好下场的。我身为刺史,掌管一州之荣辱兴败。自我上任以来,对城中人一身宽宏大度,从未曾做过有负州人的事情,他们怎么会背叛我这样一个清清白白的刺史呢?胡丘生妖言惑众,又加以钱财利诱,很多人暂时还没有醒悟过来。如果我现在立即派兵缉拿这些人,他们一定十分恐慌,认为胡丘生的言论是对的,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他们群起而动,反而扩大了事端,酿成真正的混乱。现在我们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待那些人明白了真相,自会悔悟过来的,况且胡丘生一群无头之马,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石道生细细品味拓跋祯的话,似有所悟:“刺史大人,您说得很有道理。”然后就告辞了。

不久,城中被胡丘生收买的三百多人就将自己捆绑起来,背着藤条,到刺史衙门“负荆请罪”来了,他们大声说:“我们都是受了胡丘生的蒙蔽,差点酿成了大错,遗恨终生,今天是特意来向大人请罪的。”

拓跋祯听完众人的谢罪和胡丘生的谋反计划后,忙令人给他们松绑,并郑重地对他们说:“我绝不会再追查这件事,也绝不会做一件对不起豫州百姓的事。”

胡丘生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促成的反叛,就这样被拓跋祯乱于无形之中,他惊恐得如丧家之犬,连忙逃离了豫州城。

这时,有手下人请求拓跋祯下令,让他们出城去抓回胡丘生,并杀一儆百,严加惩处。但拓跋祯却并没这样做,他说:“让他去吧!他也没造成什么大灾祸。”

487年,胡丘生又依附齐朝在悬瓠起兵,但随即兵败,他逃到南齐后被杀。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仁德是最高的智慧,古往今来,小聪明能取一时之利,但唯有“仁德”二字才能经营长久的事业。这就是: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道德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所以,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传统道德修养强调“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样一些准则,培养“智、仁、勇”兼备的健全人格。这些道德观念固然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数千年来,它们又的确充当了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古人把道德操守提高到了极致,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把道德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不要行诈使伪,品德高尚的人心神安宁,能每天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弄虚作假的人内心疲惫,连心智也会变得笨拙。处于尊宠要想到危辱,内心无伪诈之事就不害怕,不害怕就会进入无所畏惧的境界。

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他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

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娘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

于是,小列宁的妈妈就想: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但是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她认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从那以后,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着他。

有一天,在小列宁临睡前,妈妈又像往常一样,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到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但表示原谅小列宁,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小列宁得到原谅后,十分高兴,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还悄悄地对妈妈说:“做诚实的人真好,不用受良心的谴责。”妈妈看着儿子会心地笑了。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林肯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在儒学经典中,一再强调诚信这一美德,皆因为这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底线。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自然造成的灾难,还可回避;自己造成的灾祸,无法逃脱。以前我违背师保的教训,当初不懂责备自己;还望依靠您的匡救的恩德,谋求我的好结局。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确有本领,不久便侵入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使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到魏朝贺,表示归属。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了。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先生学习。有一天,从山下来了魏国大臣,礼节周全、礼物丰厚,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山。孙膑以为是学弟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大业,很高兴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失去,于是秉承师命,随魏国使臣下山。其实,请孙膑到了魏国,并非出于庞涓的推荐,而是一个了解孙膑才能的人向魏王讲述后,魏王自己决定的。

孙膑到魏国,先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庞涓表面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唯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

第二天两人上朝。魏王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暗自咬牙。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为人,便同意了。其实,客卿半为宾客,半为臣属,不算真正的魏臣,自然没有实权,只空享一种较高的礼遇而已。

从此孙膑与庞涓朝夕相处。两人论谈兵法,庞涓时时因学识粗浅而无话可答,而孙膑却诚心诚意为他讲解介绍。庞涓自责:“愚弟当年也经先生传授,但近年忙于政务,几乎遗忘了。能不能把孙子兵书借我复习一遍?”

“此书经先生讲解后,只让我看了三天,就收了回去,并无手本在此。”孙膑诚恳地说。

“吾兄还能全部忆出吗?”庞涓问。

“基本能背下来。”

庞涓心里巴不得让孙膑告诉他,但一时又不好开口、硬逼。但他下定决心:必须除掉孙膑!他心生一计,便在一次私下聚谈时,问:“吾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兄长家属宗族也接来一起享福呢?”

孙膑掉下泪来:“天灾战乱,我家亲属宗族早消亡殆尽了。”

“那么,兄长就不想念故乡吗?”

孙膑是齐国人,而齐魏两国一直敌对,所以孙膑只有忍隐思乡之情:“人非草木,谁能忘本?只是现在既已做了魏臣,这事就不必提起了吧。”

半年之后,有一天,忽然有山东口音的汉子来找孙膑。那人说是齐国人,有孙膑堂兄孙平的书信带来。信中语气恳切、情感深重,最后再一次盼望孙膑早日归来。

孙膑看罢,不觉流下泪来。热情招待传信人并写了回信请他带回去。不料这人根本不是齐国乡亲,而是庞涓的心腹家人。庞涓骗到孙膑回信,又仿其笔迹写下假信,然后将此信交给魏王:“孙膑久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又私通齐国使者。臣为忠于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现截取孙膑家信一封,请大王过目。”

“你看该怎么处理?”魏王问。

“孙膑才能不低于我,若放他归齐,将对魏国霸业不利。所以……”庞涓没说下去。

“杀掉他?”魏王一语道破。

“我与他毕竟是同学、兄弟,还是让我再劝劝他。如若不成,以臣愚见,不如让他成为不能行走、面有罪记的废人。这样,既成全我们弟兄的情分,又无后患。”

“照你的意思办吧。”魏王道。

庞涓回府,流着泪对孙膑说:“大王盛怒,判兄死罪。我力争苦求,才免于一死。但要受刖刑及刺面。”孙膑叹了一口气:“总算保住了性命,这全赖贤弟救助愚兄了!以后我定要报答的。”

庞涓于是掩面跑出大厅。不一会儿,来了行刑的刽子手,把孙膑绑起来按在地上,用尖刀剜剔下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孙膑惨叫一声,立刻昏了过去。

这时,庞涓泪流满面走进来,亲自为孙膑上药、包裹,把他抱进卧室,百般抚慰,无微不至地照料。

一个月之后,孙膑伤口基本愈合,但再不能走路,只能盘腿坐在床上,真成了废人。

此时,庞涓对孙膑更是关心体贴。倒使孙膑很过意不去了,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庞涓做点什么。开始庞涓什么也不让他干,后来才说:“兄就把鬼谷先生所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释讲解写出来吧,这也是对后世有益的善事!”孙膑知道庞涓也想全面学习这十三篇兵法,就高兴地答应;而且从那天起,日以继夜地在木简上写起来。

一个照顾孙膑起居的小男孩儿与庞涓一贴身卫士讲,是否求庞将军让孙先生休息几天,那个卫士道:“庞将军只等孙膑写完兵书就要饿死他呢!还会让他休息?”

小男孩儿一听,大惊,偷偷把这消息告诉了孙膑。孙膑身心一下子凉透了!

第二天,孙膑当着小孩儿及两个卫士的面忽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大呕大吐,两眼翻白、四肢乱颤。过了一会儿,醒过来,却神态恍惚,无端发怒,推翻了书案桌椅,扫掉了烛台文具,接着,抓起好不容易写成的部分孙子兵法,一齐扔到火盆里。

人们慌忙把他救起,他仍神志不清地又哭又骂。那些书简则已化成灰烬,抢救不及。

小男孩儿赶忙向庞涓报告。

庞涓急慌慌跑来,只见孙膑满脸吐出之物,脏不忍睹;又爬在地上,忽而磕头求饶、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疯癫状态。见庞涓进来,孙膑爬上前,紧揪住他的衣服,连连磕头:“鬼谷先生救我!鬼谷先生救我!”

庞涓使劲甩开他脏兮兮的痉挛的手,心里疑惑。怀疑孙膑是装疯,就命令把他拽到猪圈里。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泥水中滚倒,直怔怔瞪着两眼,又哭、又笑……

庞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别无他人时,悄悄送食物给孙膑。孙膑一把打翻食物,狰狞起面孔,厉声大骂:“你又要毒死我吗?”来人捡起猪粪、泥块给他。孙膑接过来就往嘴里塞,毫无感觉的模样。

庞涓这时才有些相信孙膑是真疯了,从此任孙膑满身粪水地到处乱爬,但仍命令:无论孙膑在什么地方,当天必须向他报告。

这时,当初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要他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把孙膑救出来,为齐国效力。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乘庞涓的疏忽,在夜晚用一人扮作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了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庞涓发现时,已经晚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王十分敬重。田忌更是礼遇有加。孙膑的智谋尤其令齐国君臣叹服。

在孙膑逃走后不久,庞涓又兴兵进攻赵国,打败了赵国军队,并围住赵的都城邯郸。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救。

于是齐王命田忌为将;孙膑暗中协助田忌,为他出谋划策。田忌起兵,要直奔邯郸解赵国之围。孙膑劝止,道:“我远途解赵国之围,将士劳累,而魏军以逸待劳。而且赵将不是庞涓对手,等我们赶到,邯郸可能已被攻破。不如直袭魏国的襄陵,而且一路有意宣扬让庞涓得知。他必弃赵而自救。这样,我则以逸待劳,形势就大不同了!”

田忌觉得有理,便按计行事。结果,不费吹灰之力使邯郸脱离了危险;又在庞涓率部回救途中,正疲惫不堪时,大胜魏军,使之死伤两万余人。

直到这时,庞涓才知道孙膑果然在齐国与自己为敌。为此日夜不安,想出一条离间计,令齐王罢免了孙膑的军师之职。

庞涓大喜:“孙膑不在,我可以横行天下了!”不久,就又统兵攻侵韩国,韩国自知不能取胜,派人到齐国求救。

恰恰齐威王逝世,其子齐宣王继位,知道田忌、孙膑冤枉,又恢复了他们的职位。便命田忌、孙膑统兵,伺机救韩。

到了韩魏已打了段时间后,齐军又按孙膑谋划:不救韩,而袭魏国首都大梁。

庞涓闻讯,暴跳如雷,大骂孙膑狡猾,发誓与齐军决一死战,于是气冲冲率师迎战齐军。

庞涓提兵赶到魏国,齐军已撤离。庞涓决心与孙膑拼个你死我活,拼命追击。追击前,他派人去数齐军营垒中的灶迹,一听竟有十万之多,吃了一惊:“齐军人多,我们不可轻敌!”待追了一天,再数齐军遗下灶迹,只剩五万了。庞涓大喜:“齐兵厌战,更闻风丧胆,逃亡过半了!快追!”及第三天,齐军只有三万个灶了。庞涓再也抑制不住冲动,下令:“不顾一切,尽快赶过去,务必活捉孙膑”自己更披甲执戈,亲自率二万轻骑,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再说孙膑,在计算日程、地点后,他在马陵道设下埋伏。马陵道,是夹在两山间的峡谷,进易出难。孙膑又让人在道中一棵大树上刮下大片树皮,用墨写上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然后在附近安排五千弓弩手,命令:“只看树下火把点亮,就一齐放箭!”

庞涓赶到马陵道,已黄昏时分。士兵报告:“前面谷口,有断树乱石堵住道路了!”庞涓大喜:“这说明敌军畏惧,而且马上要追上他们了!快,搬开障碍,冲锋!”说罢,一马当先,率部队冲入峡谷。

正快速前进,忽然被一棵大树挡住去路,隐约见到树身有字迹。庞涓令人点亮火把,亲自上前辨认树上之字。及看清,立刻大惊失色:“我中计了!”话音未落,一声锣响,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浑身上下像刺猬一样,“扑通”栽倒在地,呜呼身亡。

庞涓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捣鬼有效,但毕竟有限,这就是孙膑与庞涓故事给后人的启示。其实这就是功利心在作怪。一个人如不彻底除掉功利思想,即使他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仍然无法逃避名利的诱惑。名利乃身外之物,而最大的、最永久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双手以及我们的健康。拥有这些财富,我们就拥有一切。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坚定正直做人的信念,才能成就大的功业。

另外,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孙膑,被自己所信赖的朋友背叛,遭受精神上的打击;膝盖被挖掉,遭受身体上的重创。尽管孙膑遭此戕害,蒙受奇耻大辱,却大难不死,并不坠鸿鹄之志,立誓以自己的满腹才学和韬略,报一箭之仇,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所以在面对困难时,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放弃自己的志向,只有勇于挑战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皋陶说:“宽大为怀又讲究原则,处世柔和又有能力,严谨恭敬而不太冷漠,处乱不惊且做事谨慎,外表柔顺而内心刚强,性情率真却很温和,不拘小节但简洁廉正,外在刚健而内里充实,为人勇敢且有正义感。要重用具备这九种品德的人啊!”

楚国有一件叫作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座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座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做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了一捆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