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大教育家。他广招门徒,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当他看到庶人议政、术下移时,提出了“有教无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比较广泛地传播了古代学术文化,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成就。“有教无类”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思想的具体化。他的学生大都是贵族子弟,而且各个诸侯国家的人都有,但也有接近平民的“士”的阶层,个别的还有“贱人”、“野人”和“鄙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资料。孔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还积累了不少教学方面的经验,对后世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影响,其中有些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借鉴的意义。一、在学习上,他提倡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要求自己的学生:“毋意”(不凭空揣测);“毋必”(不要绝对肯定);“毋固”(不要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力戒主观片面,对认识事物是有帮助的。二、通过教学实践,孔子还概括出某些涉及认识论的结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人的德性、知识都是从平时的学习中得来的。他还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观点,得出了反复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逐步深入,因而获得新的知识的正确结论。另外,他还总结了“学”和“思”的关系,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正确命题。这里的“学”和“思”,虽然仅指读书和思考,还没接触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他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学和思的结合,注重独立思考,是很可取的。三、孔子还提出要“因材施教”,即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论语》中记载了不少他和弟子们的问答,也多是根据对象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回答。比如:许多弟子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都不尽相同。其中司马牛问“仁”,孔子就根据他“多言而躁”的缺点回答说:“仁者,说话谨慎,不轻易发言”。
换句话说,孔子要他“少言勿躁”,才能成为仁人,针对性是很强的。他还要求教育者应有“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举一反三”的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经历了战国时代的思(子思)孟(孟子)学派和汉代的董仲舒,以至宋明时代的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理学等重要阶段,先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继承,逐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统治思想体系。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以至取得独尊的地位。孔子也从此被奉为“圣人”,儒家思想学说成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成了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重大历史转变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老子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代表着各个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因而其观点和主张往往针锋相对,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又互相影响,既有思想交锋,又有思想融合,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往往互相补充。比如,老子首先提出“道”这个概念,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地强调了抽象思维的作用。墨子在认识论上特别强调经验,即重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老子哲学强调抽象思维的片面性。荀子吸取了墨子重视感性认识的长处,建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又吸取了宋钎、尹文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给理性认识以一定的地位,因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一步。又比如,老子强调天道无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儒家纠正了老子这一弱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孟子又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批判了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吸取了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合理部分,继承了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百家争鸣”中各家的相互影响,还表现在思想资料的继承关系上,各家之间互相吸取营养。比如,法家韩非批判地继承了老子的一些思想资料,作《解老》、《喻老》两篇,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吸收到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去。又比如,荀子本是儒家,但他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以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而著名的法家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可见,儒法两家并非壁垒森严,处于绝对斗争之中。事实上,从荀子开始的儒法两家逐渐合流。谓“荀孟之争”,并不是儒法斗争,而是儒家内部的派别之争,是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改造,这种批判改造正是儒法合流的先声。“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秦统一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也就基本结束了。但“百家争鸣”带来的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是我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我国文化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神医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原名秦越人。他经常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行医治病,足迹遍及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地。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扁鹊总结前人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的诊断方法,发展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病情)、切(按脉搏)的四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