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依据事物的形状、颜色、名称、声音等不足以获得它内在的真实,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言说,喜欢说出来的人并不是真的智者,而世上的人们又怎能懂得这个道理呢!
一次,庄子去进见鲁哀公。鲁哀公嘲讽他说:“鲁国多的是儒士,却很难找到先生的门徒。”
“不对!”庄子说,“实际上,鲁国的儒士很少。”
鲁哀公哈哈笑着说:“你没看见,举国上下都是穿儒服的,你怎么能说少呢?”
“我听说,”庄子回答,“儒士带环冠,就知天时;穿句屦,就知地形;衣带上挂个玉玦,就善于机断。”
“是啊,是啊!”鲁哀公接连点头。
“可是,”庄子接着说,“君子明白这些道理,并不一定就要穿这样的衣服。反过来,穿这种衣服的人,未必就懂得这些道理。”
鲁哀公不以为然地直摇头。
庄子说:“大王不相信,那就试试看吧。请您通令全国,说不懂得天时、地形和机断而妄穿儒服的人,一律处以死刑。”
鲁哀公通令下了五天,全国就再也看不见一个敢穿儒服的人了。像鲁国的那些身穿儒服而实际上什么都不懂的人大有人在。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问题又往往很正确,可您为什么总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哲学家用手指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回答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们的知识;两个圆圈的外面,代表无知的部分。我的知识自然比你们的多,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那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自然也比你们的广。这便是我为何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啊。”
某人参加会议,一言不发。事后,一位评论家对他说:“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聪明;如果你聪明,你做得很蠢。”这个评论似乎很机智很有见地。蠢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聪明;聪明人因沉默而未表现其聪明,所以蠢。仔细琢磨后,发现不然。聪明人必须表现自己的聪明吗?他必须把自己的才智暴露于众人之前,就像暴发户披金挂银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发财吗?没有这个必要。有内涵的人绝不会像暴发户一样轻易显示自己的聪明,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们宁可一言不发。
庄子认为,“知”和“言”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完全不“知”的人当然无法“言”;“言”说明至少“知”一点,正是因为只知道一点,所以才有“言”;但是“知”到了深处又会觉得无论怎么“言”都是不足形容“知”的,所以又会选择“不言”。况且事物的外表并不能表现出其本质,人更不能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名称、声音等外在而真正了解其本质,所以庄子认为真正的智者是不会用语言来表达真理的。
近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有一句名言:“对不可言说的,我们应该保持沉默。”庄子认为人在自然面前,应该保持沉默,这才是智慧的做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智者们都从沉默中得到了好处,只有他们才理解沉默的价值。庸陋者以为只有高声叫卖自己的学问见识才是进取之道,他们对沉默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
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虽然很多小处不能取胜,但能取得大的胜利。取得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刘邦就是一个做到了“以众小不胜为大胜”的人。楚汉战争,大小七十多战,刘邦没有一次胜利,但最终联合韩信、彭越而彻底击败了项羽,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刘邦不善长打仗,常常被项羽追得像兔子似的,每每单骑逃脱。
有一次汉军大败于彭城,刘邦又逃跑,“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刘邦逃命,不顾儿女,三次将他和吕后的孩子推下车。也是这一次,项羽掠得太公和吕后,留在军中当人质。
项羽
后来,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分我一杯羹!’”刘邦就是这么无赖,项羽要烹他父亲他都满不在乎。
不久刘邦又大败于荥阳,敌军围困万千重。为了突围,手下的纪信自愿与他换衣服,扮为汉王投降,刘邦才于混乱中逃掉。项羽气得烧杀纪信。刘邦及张良、萧何、曹参、陈平之徒,皆精通道家学说,懂得养精蓄锐,后发制人,最终击杀不可一世、恨地无环的楚霸王,积众小败而致大胜也。
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立为嗣君,设计害死了长子申生,同时也将公子重耳和夷吾逼走了。
重耳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齐、曹、宋及郑国,过着流亡的生活。很多国家对他态度冷淡,有的甚至不肯收留。在曹国,曹共公听说他肋骨长得不同寻常,趁他洗澡时偷看,使重耳感到很羞恼。
楚成王
后来,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热情地接待了他,这让他非常感动。
一天,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忽然问道:“如果公子能够回到晋国做国君,将怎样报答我?”
这个问题可把重耳难住了,他低头想了一下,回答说:“奇珍异宝,楚国都不会缺少,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您?”楚成王说:“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吧!”重耳只好回答:“如果我能够回国当上国君,将来万一楚晋交战,双方军队相遇,我将会率军退避三舍。”楚王满意地点了点头。
重耳离开楚国后到达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在外漂泊了十九年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登上了君位,他就是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很快使晋国强大起来。
一次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率领军队救援,终于与楚军在城濮相遇,想不到他在楚成王面前所说的“万一楚晋交战”竟变成了事实。其实,在那个诸侯混战的年代,大国之间刀兵相见算不了什么稀奇事,只是楚成王没有想到晋国的发展会这么快,现在竟然可以与他抗衡了,当时的一句“戏言”不幸而被言中了。
为了遵守当时许下的诺言,重耳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晋军将士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认为退兵就意味着失败,目前晋军士气正旺,怎么能因为当时的一句玩笑而退兵呢。
唯有大臣狐偃明白晋文公的用意。他劝大家说:“退避三舍,一可避楚的锐气,积蓄自己的力量;二可使国君立信于世人,这是上好的计策啊!”晋文公正是这样想的,退避三舍是非常有利的,并非意味着失败。
但楚军却认为晋军胆怯,不敢迎战,顿时神气了起来,以为晋军不堪一击,便趁晋军退军之际,迫不及待地进攻。
谁知晋军守缩防线,退到了有利的地形处,便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很快就把楚军打败了,实现了晋文公以守为攻、转守为攻的策略。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道义上,晋军都取得了胜利。
虽然很多小处不能取胜,但能取得大的胜利。取得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正是道家的后发制人,也就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的意思。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十指虽然受伤,过一段时间就会休养好,和没受伤时一样;而削去他的一根指头,他就永远不会有十根指头了。由此看来,庄子“以众小不胜为大胜”的智慧是很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到郊外去,只要带三餐的粮食,当天就返回来了,肚子还是饱饱的;如果到百里远的地方去,就要在夜里提前舂粮备米了;如果到千里远的地方去,就要提前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安禄山画像
“安史之乱”前夕,颜真卿曾受宰相杨国忠排挤。杨国忠借口要加强地方管理,把颜真卿排挤出了京城。此时,身居三镇节度使、深得唐玄宗宠幸的安禄山正以平卢、范阳、河东为基地,养精蓄锐,准备反叛唐室,篡夺皇位。这个消息在京内朝官中盛传,而这时的唐玄宗已不是当年那个英明果断、颇有作为的皇帝了,长期升平殷富的生活,使他感到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他整天在宫中与杨贵妃吃喝玩乐,不理政事。
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颜真卿忧心忡忡,而他即将赴任的平原郡离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很近,又恰在其管辖之下,因此这次就任非同一般。颜真卿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密切关注安禄山的阴谋活动,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忠于职守,要保护平原的老百姓,要忠于国家。
颜真卿在平原发现安禄山暗中收买勇猛善战的同罗、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壮士几千人,加紧铸造作战兵器,蓄养精壮战马几万匹,将所辖地区中任险要处守备的汉将换成了番将。
颜真卿
颜真卿一面将情况禀报唐玄宗,一面考虑对策。平原郡地处华北平原,从这里向北到幽州,都是一马平川,若安禄山骑兵南犯,真是无险可守。颜真卿焦急万分,还派人到附近的州郡联络,希望能共同对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叛军。但是,当时并没有人相信颜真卿的话,更没有人准备和他一起对抗随时可能出现的叛军。颜真卿只能做好孤军奋战的准备了。
颜真卿上任后,立即在郡城内四处巡视,看到旧城墙又矮又残破,护城河许多地段的河床已被泥沙垫高,根本无水。于是,他召集民工,假托城墙受风雨侵蚀快要崩塌,重新筑造了又高又厚的城墙;假托护城河河水被泥沙阻塞,影响行船和居民用水,把河道挖深加宽。
他又打开郡衙署的武库,查看兵器甲仗情况,发现不是尘封,就是锈斑,一看便知是许多年前制造的,而且从未启用过。于是,他暗中安排作坊,日夜赶制戈、矛、刀、剑和各种铁甲,同时以组织地方团练、加强治安为名,招募各县的武举人和猎人等,整编军队,加紧操练。几个月后,平原郡面貌焕然一新,防卫力量和战斗力量大大增强。
为了不被安禄山察觉,颜真卿都只是在暗中积蓄力量,而表面上佯装不问政事,常与文士、幕僚们泛舟载酒而游,唱和赋诗。一时兴起,便挥毫作书,或题壁,或赠人。不久,平原一带的山水胜迹,差不多都留下了颜真卿的足迹和墨迹。从此,平原郡太守善书善游的名声传遍了邻近州郡。
就在颜真卿一切准备就绪之际,安禄山也羽翼丰满,公开扯起了反叛唐朝的大旗,发动了叛乱。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统率叛军十五万,以清君侧,除杨国忠为名,一路杀向中原。不久,安禄山便兵临平原城下。叛军见平原郡城门紧闭,吊桥高挂,便扎寨城外,将城围了起来,以为不出几日,颜真卿就会乖乖前来献城。
全身戎装的颜真卿登上城楼,向敌营眺望,见叛军营地未设障碍和防卫的木栅,军士们正在纵酒作乐。颜真卿想到两天前,全城百姓和将士们在城西会宴誓师,大家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誓死守住平原,决不投降,与叛军决一死战。现在,城内到处是临战前的紧张繁忙的景象。颜真卿胸有成竹,当夜率领精兵三千突袭敌营,毫无戒备的叛军被杀了个落花流水,四千多人除少数残兵逃脱外,大部分被歼灭。安禄山的后援部队见势不妙,掉头逃跑。
此时,长安城内的唐玄宗正为前线的形势急剧恶化而焦急万分,叹息道:“我河北堂堂二十四郡,难道竟然没有一个敢于抗击叛贼的忠义之士吗?”
正在这时,颜真卿派出的参军李平向唐玄宗报捷,并奏上颜真卿亲笔写的蜡丸书。这是从安禄山反叛以来,河北战场的第一份捷报。颜真卿的英勇抗敌使唐玄宗大为感动。
正是由于颜真卿具有预见性,并做到了未雨绸缪,所以他才能在安禄山突然发动叛乱的时候,处乱不惊,从容应对,取得了河北战场的第一次胜利。
庄子的这句话旨在告诉世人,境界有大小之分,眼光有长短之别,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历史上,大凡具有预见性,时刻做好准备的人最终都取得了成功。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忮,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大道不需要声扬,善辩的人不需要用语言辩论,仁者不偏爱任何人和物,最廉洁的人都不需要表示谦逊,最勇敢的人不伤害别人。道如果显示彰明就不是道,语言如果争辩就有所达不到,仁者如果有常爱而不周,廉到极清白就不信实,勇敢到害人逆物就不会取得成功。这五者虽然各有残缺,但已经接近道的一隅了,所以明智的人止于他所不知的境地,就达到极点了。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国王,他决定不久后把王位传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一天,国王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老了,决定把王位传给你们三兄弟中的一个,但你们三个都要到外面去游历一年。一年后回来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中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情。只有那个真正做过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继承我的王位。”
一年后,三个儿子回来了,告诉国王自己这一年来在外面的收获。
大儿子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经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币交给他住在另一镇上的儿子,当我游历到那个镇上时,我把金币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的儿子。”
国王说:“你做得很对,但诚实是你做人应有的品德,不能称得上是高尚。”
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村庄,刚好碰上一伙强盗打劫,我冲上去帮村民们赶走了强盗,保护了他们的财产。”
国王说:“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的责任,也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三儿子迟疑地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就死在他的手上。在我旅行途中,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到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一棵大树下,我只要轻轻地一推,他就会掉下悬崖摔死。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诉他睡在这里很危险,并劝告他继续赶路。后来,当我下马准备过一条河时,一只老虎突然从旁边的树林里蹿出来,扑向我,正在我绝望时,我的仇人从后面赶过来,他一刀就结果了老虎的性命。我问他为什么要救我?他说:‘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爱化解了我的仇恨。’这……这实在是不算做了什么大事。”
“不,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圣的事,”国王严肃地说,“过来孩子,你做了一件高尚的事,从今天起我就把王位传给你。”
国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所做的事情不过是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德,实在算不上什么高尚的事情,即“大道”;而小儿子做了最高尚的事情,体现了“大勇不忮”,并不宣称自己的美德,一切都出自本性。这就是真正的“大道不称”、“大言不辩”。
汉代公孙弘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过着清苦的日子。所谓穷者思变,他发愤学习,苦读诗书,十年寒窗苦,终于飞黄腾达,做了丞相。虽然他居于庙堂之上,手握重权,但是在生活上他依然保持俭朴的优良作风。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也是普通人家用的棉被。他的仆人们也感叹道:“我家主人才是真正的清廉啊!”
这些话很快就传进了朝廷,文武百官为之感动不已,但是大臣汲黯却不这样想。他向汉武帝参了一本,对皇上说:“公孙弘现在位列三公,他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可是为什么还盖普通的棉被,吃简单的饭菜呢?”
皇上笑着说:“现在朝中上下不都称颂他廉洁俭朴吗?公孙弘是不忘旧时之苦,也不忘旧时之德!”
汲黯摇摇头,继续说道:“依微臣所见,公孙弘这样做实质上是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汲黯
汉武帝想想,觉得有几分道理。有一次,上早朝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机会便问公孙弘说:“汲黯说你沽名钓誉,你的俭朴是故意做给大家看的,他说的是否属实呢?”
公孙弘一听觉得非常委屈,刚想上前辩解一番,但是转念一想,汉武帝现在可能偏听偏信,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不是真正的“俭朴”。如果现在自己着急解释,文武百官也会觉得他确实是“沽名钓誉”。再想一想,这个指责也不是关乎性命的,充其量会伤害自己的名誉。清者自清,只要坚持自己的作风,以后别人自然会明白的。这样想着,公孙弘把刚才的一股怨气咽了下去,决定不做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
他回答道:“汲黯说得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往颇深,来往甚密,交情也很好,他对我家中的生活最为熟悉,也最了解我的为人。他对皇上您说的,正是一针见血,切中了我的要害。”
汉武帝满以为他要为自己辩护,听到这番话颇感意外,问道:“哦?是这样吗?”
“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小吏一样,确实是假装清廉以沽名钓誉。”公孙弘回答道,“汲黯忠心耿耿,为人正直,如果不是他,陛下也就不会知道这件事,也不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了!”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诚实、谦让,更没有想到他还会对批评自己的对手大加赞扬,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其他同僚和大臣见公孙弘对自己的心理供认不讳,如此诚实,这种人哪里会沽名钓誉呢?从此,不管是皇帝,还是满朝文武对他都更加尊重了。公孙弘这种“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的作风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美名!
庄子的哲学非常注重个体的自由与自觉,而摒弃靠外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庄子的这种“不称”、“不辩”的处世原则是非常有道理的。人生在世,事事应出于本心本性,而不能孜孜于表现,甚至表演。道、言、仁、廉、勇亦是如此,其他一切都如此。出于本心本性,也许不能十全十美,但别人会接受、历史会承认,因为你真诚;表现表演可能“完美”于一时,但终究会被历史否定,因为那是虚伪。真诚、坦诚应是人生之本,一颗平常心,才是人生之路。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所以德行有所长的人,形体方面的不足就会被人忘掉。人们不忘掉应该忘掉的形体而忘掉了不该忘掉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遗忘啊。
卫国有一个名叫“哀骀它”的人,其貌丑陋不堪,跛脚驼背,脖子上还生了个大瘤,倒垂下来晃荡不已,使得他脖子连着脑袋总是一扭一动的,模样非常吓人。
但奇怪的是,男人与他相处久了,就舍不得离开他;女人与他接触几日,就想嫁给他。哀骀它既无权势可以替别人消灾解难,也没有钱财可以喂饱别人的肚子,而且他的面目非常丑陋,偏偏女人男人皆钟情亲附于他,可见哀骀它的精神魅力之大。
鲁国的君主鲁哀公听说哀骀它后,绝不相信。于是,他就把哀骀它请到鲁国来。相处不到一月,鲁哀公就感到哀骀它智慧超群,有惊人的天赋。又过了些日子,鲁哀公一见哀骀它就自惭形秽。三个月后,鲁哀公见到哀骀它就只有崇拜得五体投地了,连哀骀它脖子上一扭一晃的大瘤也显得风度潇洒,特别顺眼,而见到常人的脖子反倒觉得仿佛缺腿少胳膊似的,相当别扭。
鲁哀公极为激动,就请哀骀它当宰相,他漫漫然未加推辞,淡淡然无意承应。鲁哀公更加为之倾倒不已,硬是把国家大事全部托付给他。哀骀它人情难却,只得勉为其难。自此以后,哀骀它便坐在相府里面俨乎其然地总理国家事务,但见他眼睛看着各种官府文牍,耳朵谛听各类民间纠纷,嘴巴应付列国使者络绎不绝的拜访,手里还不停地起草告国文书。真是五官与四肢齐动,脑袋与心灵并用。在“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之间,把鲁国上下十几年累积下来的政经大事、陈年要案处理得妥妥帖帖,皆大欢喜。
正当鲁国人全体目瞪口呆,崇仰得发懵之时,哀骀它挂起相印,不声不响地走了。从此以后,鲁哀公三魂六魄似乎丢了二魂五魄,觉得茶饭不香,后宫粉黛黯然失色,恹恹然患起相思病来了。
不过,现实生活中像哀骀它这样有魅力的人毕竟不多,像鲁哀公一样能做到“德有所长而行有所忘”的人也不多。太多的人只注重外在,而忘了其内在的修养。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注意他的美德,而不是他的外形。人的形貌是天生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很多改变的可能,然而内在的修养却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既要具有美的内在精神,又要重视美的外在,努力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这才是人们所应追求的人之美。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则重视外表而不重视德行,这便是把应该忘记的和不应该忘记的颠倒过来了。世上事物千万种,人的一生时刻都面临着选择,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正确的选择原则。如果只盯着一个形式方面的不足,而忘却了那些充实高尚的内涵,那就大错特错了。
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
承载大道的言论不能留在众人的心中,然而至道之言如果不能显示于外的话,世俗之言就会胜过一切。把二缶一钟放在一起奏乐,钟声就被扰乱,得不到最适合的乐声了。而今天下人都非常迷惑,我虽然有所追求,又怎么能够达到呢!知道不能达到还要强求,这又是一大迷惑,所以还不如放弃而不去追求。
林肯是美国的第16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深得人心的总统之一。在当选总统之前,他当过律师。他富有同情心,敢于主持正义,在诉讼活动中以说理充分、例证丰富、逻辑性强而素负盛名,因此他的话可以称之为“至言”。
美国总统林肯
一次,有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青年人被诬告为图财害命。小伙子有口难辩,被判定有罪,而阿姆斯特朗的父亲生前是林肯的好朋友。可以说林肯是看着阿姆斯特朗长大的,他熟悉这个年轻人的为人,向来忠厚老实,不可能干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来。他主动要求担任阿姆斯特朗的辩护律师。林肯接手案件后,认真查阅案卷,到现场调查,很快掌握了全部事实。他断定阿姆斯特朗是受人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他要求法庭重新审理这个案子。
法庭碍于林肯的名望,同意重新开庭审理。捉蛇抓七寸,要推翻这个案子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呢?林肯研究了全部案卷后,已经胸有成竹:这个案子的关键就在做证人福尔逊身上。因为他一口咬定,在10月18日夜晚的月光下,他在一个草垛后面,清楚地看见阿姆斯特朗开枪把人打死了,这个鬼迷心窍的证人肯定是被诬告人收买了。林肯决定从这个福尔逊身上打开缺口。
“福尔逊先生,”法庭上,林肯直接质问这位证人,“你敢当众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看清的是阿姆斯特朗,而不是别人吗?”
“是的,我敢发誓!”福尔逊说。
“你站在什么地方?”林肯问。
福尔逊回答:“草堆后面。”
林肯又问:“阿姆斯特朗在什么地方?”
福尔逊回答说:“大树下。”
林肯又问:“是草堆西边的那棵大树?”
福尔逊斩钉截铁地说:“是的。”
林肯继续问道:“你们两人相隔二三十米,你能看清吗?”
“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正照在他脸上,我看清了他的脸。”福尔逊说。
林肯信心十足地问:“你能肯定是11点吗?”
“完全可以肯定。因为我回到屋里时,看过时钟,是11点15分。”福尔逊说得毫不含糊。
林肯正气凛然的目光突然离开福尔逊,把脸转向大众,庄严宣布:“证人福尔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这个意外的结论,顿时把法庭上的人都弄愣了,包括主审法官,都感到十分突兀。有人高声提出质问:“律师说话要摆事实讲道理,你根据什么事实得出这样的结论?”
林肯回答道:“证人发誓赌咒,说他10月18日晚上在月光下看清了阿姆斯特朗的脸。可是,10月18日那天正是弦月,11点时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哪里还有什么月光?再退一百步讲,就算月亮还没有落下去,还在西天上,月光也应该从西往东照。而遮挡着福尔逊的草垛在东边,阿姆斯特朗站在西边的大树下,如果阿姆斯特朗的脸面向东边的草垛,也就是背对月亮,脸上就不可能有月光;如果他不是面向草垛,证人又怎么能从二三十米远的地方看清被告人的脸呢?福尔逊不顾事实,说什么‘月光很亮,正照在他脸上’,这不是一派谎言吗?”
整个法庭肃静得简直可以听得见呼吸声。林肯说到这里,一阵骚动之后,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林肯以无可辩驳的论证揭穿了证人的谎言,维护了法律,打赢了这场官司。阿姆斯特朗被宣判无罪。
社会上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言论,哪些是“至言”,哪些是“俗言”呢?令人难以分辨。就如庄子所说的“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二缶的声音会掩盖钟声,让人听不清纯正的钟声。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庄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庄子认为,天下的人大多迷失了道路,找不到通往大道的途径,但是庄子却是清醒的,唯有他知道应该怎样达到大道的境界,但是他的“至言”难出,因为俗言冲击了他的至言,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至言。不过,庄子的这句感慨却道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历史上“至言不出,俗言胜也”的事情时有发生。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用技巧角力以争取胜利的人,在开始的时候,比赛双方都还是比较明朗公开的,但是在临近结束的时候则搞阴谋暗算,太过分时就搞阴谋诡计;几个一起非常礼貌地喝酒的人,开始也规规矩矩的,但是到后来就杂乱无章,太过分时就会出现淫乐。天地间的一切事情都是这样。人们在开始时相互谅解,后来就开始相互鄙视了;做任何事情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到结束时任务就非常艰巨。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丛林里有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正在行走,他们正踉踉跄跄地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前行。
这四个人是:巴里、麦克里斯、约翰斯、吉姆,他们是跟随队长马克格夫进入丛林探险的,马克格夫曾答应给他们优厚的工资。但是,在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马克格夫不幸得了病而长眠于丛林中。
这只箱子是马克格夫临死前亲手制作的。他十分诚恳地对四个人说:“我要你们向我保证,一步也不离开这只箱子。如果你们把箱子送到我朋友麦克唐纳教授手里,你们将分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我想你们会送到的,我也向你们保证,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你们一定能得到。”
埋葬了马克格夫以后,这四个人就上路了,但在密林里行走越来越艰难,箱子也越来越沉重,而他们的力气却越来越小了。他们像囚犯一样在泥潭中挣扎着。一切都像是一场恶梦,而只有这只箱子是实在的,是这只箱子在撑着他们的身躯!否则他们会全部倒下。他们互相监视着,不准任何人单独乱动这只箱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想到了未来的报酬是多少。当然,有了比金子还重要的东西……
终于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拉开,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丛林。四个人急忙找到麦克唐纳教授,迫不及待地问起应得的报酬。教授似乎没听懂,只是无可奈何地把手一摊,说道:“我是一无所有啊,噢,或许箱子里有什么宝贝吧。”
于是当着四个人的面,教授打开了箱子。大家一看都傻了眼,满满一堆无用的木头!
“这开的是什么玩笑?”约翰斯说。
“屁钱都不值,我早就看出那家伙有神经病了!”吉姆吼道。
“比金子还贵重的报酬在哪里?我们上当了!”麦克里斯愤怒地嚷着。
此刻,只有巴里一声不吭,他想起了他们刚走出的密林里,到处是一堆堆探险者的白骨,他想起了如果没有这只箱子,他们四人或许早就倒下去了……巴里站起来,对伙伴们大声说道:“你们不要再抱怨了。我们得到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那就是生命!”
马克格夫是个智者,而且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从表面上看,他所给予的只是一堆谎言和一箱木头;其实,他给了他们行动的目的,让跟随他的四个人善始善终,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有一位绅士有件事要急着去处理,在去的路上要经过一座独木桥,到了独木桥之后,就准备过,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先过了桥。
孕妇已经过了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这次都走到桥中央了,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
第三次绅士再也不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说:“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还有两步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
农夫不答应,把眼一瞪说:“你没看我正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人争执起来。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和尚刚到桥下,两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
和尚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
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
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上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和尚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便过不了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和尚反问道,“你既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而不为呢?”绅土满脸涨得通红。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玩巧;二是不能怀“奇乐”。这和道家无为、顺应自然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那些生就有一点聪明的人,最容易犯玩巧的毛病,自己以为聪明,专门在那里玩聪明,而玩聪明的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管是运用智慧,还是玩聪明的人都会和喝酒一样,开始规规矩矩的,到后来就会杂乱无章了。在现实生活中,凡善始而不能善终者,皆因利害的变化,特别是不能正确地对待这些变化。在利害变化面前,参与者都会面临考验、做出选择。能公平、公正、公开地合理解决,是最好的结局,但一般人都难以做到,于是有的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有的弱肉强食、阴谋压制,甚至消火共事。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道德的过分在于求名,才智的外露在于争胜。名声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慧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都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上大学期间,她在图书馆里伏案攻读,常常忘记吃饭。她的姐夫、姐姐常常为这件事操心,
居里夫妇
玛丽也常常为忘却了的事情发笑。每当晚上十点钟,图书馆闭馆了,玛丽才带着惋惜的心情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灯下继续用功,一直到后半夜两点钟。当她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又被冻得不得不爬起来,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全部穿上,再重新躺下。早晨起床的时候,洗脸盆里的水冻成冰块,就连水壶里的水也结成了冰。艰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弄得这位年轻的姑娘面色苍白、容颜憔悴。然而,在向科学之巅攀登的玛丽,却像冰山上的雪莲,开得那样火红,放射出绚丽的异彩。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玛丽以她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第一名。
居里夫人
从此,玛丽的研究领域扩充到许多方面。在研究金属磁性的试验中,在物理学会的会议席上,玛丽结识了优秀的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在崎岖的小路上相识,在向科学顶峰的攀登中结成伴侣。从此玛丽、居里成了不可分开的名字。
物理学家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的盐类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当时,这种神秘射线的来源对科学家们来说,还是一个算不出答案的难题。居里夫妇正是从解决这个难题入手,开始了他们共同的生活和战斗。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终于从沥青状铀矿里先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亨利·柏克勒尔的难题攻下以后,居里夫妇并没有停止他们的脚步,而是继续向光辉的顶点前进!当时,几乎所有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对于镭的发现都持观望态度,因此居里夫妇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攻坚任务——下决心,从沥青状铀矿中取出“相当”分量的镭,拿出“真凭实据”来,证明这种“神秘”射线的存在。
没有钱买沥青状铀矿做试验,他们就用沥青状铀矿的残渣供试验用;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借用所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木板房做实验。两位科学家向大自然的开战就这样开始了。要把大量的矿渣加热,要在盛矿渣的大桶里每次搅拌好几个小时,这是一项艰巨的体力劳动。小屋里散发出来的刺激性很强的蒸汽使人窒息。居里夫妇正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着提取“镭”的不懈的战斗。为了使实验不间断,他们常常就住在这里,边做实验,边做顿简单的饭来充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年时间过去了,尽管居里夫妇历尽了千辛万苦,可是把镭分析出来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
不卫生的工作环境又使皮埃尔·居里患上了四肢疼痛的病症。玛丽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她需要把大量的矿渣加热、搅拌,把大桶里的流汁倒出来,如蒸馏、结晶等。化学处理的繁重劳动,累得玛丽瘫痪了一样。每到晚上,她照料完孩子,又要开始他们的论文写作,有时整年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这对年轻的夫妇没到过一次戏院、没有去听过一次音乐会,甚至没有访问一次朋友。可是,仅用一年的时间,居里夫妇竟写出过三篇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文。正像玛丽·居里后来回顾这段艰苦历程时所说:“在这间简陋的木板房子里度过的几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有价值、最幸福、完全献身于工作的时期。”
1902年深冬的一个雪夜,居里夫妇肩并着肩、手挽着手,迎着万家灯火,踏着厚厚的积雪,习惯地向他们的实验室走去。当皮埃尔·居里划火柴开门的时候,被玛丽·居里拦住说:“不要点亮。”他们摸黑走进小屋,顿时惊呆了。这间简陋的木板房简直成了一个魔宫:从瓶子里、罐子里、桶里放出一片晶莹的蓝光,特别是那支盛着试验产物的玻璃管里,放射出来的光更加强烈。看不见的射线,看见了!神秘的射线揭穿了!他们日思夜想的镭找到了!可是,谁曾想到这世界上第一克镭竟是居里夫妇从八吨沥青状铀矿的残渣碎屑中,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才提炼出来的。它像镶嵌在科学之巅的一颗明亮的珍珠,被不畏劳苦的居里夫妇亲手摘下来了!这一克镭的诞生包含着居里夫妇多少次失败的教训,多少次胜利的喜悦啊!
居里夫妇发现镭的伟大功绩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荣誉,像一声春雷轰动了整个世界。外国科学界的诚挚邀请,各地发来的热情贺信,像雪片一样飞来;怀着崇高敬意的来访者络绎不绝;毫不相识的人请求他们亲笔签名留念;摄影师赶来拍照;新闻记者前来采访……当玛丽·居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学生时,饥饿、寒冷、清贫和冷眼包围着她、侵扰着她,她对这一切曾做出响铮铮的回答:决不屈服!刻苦学习!今天,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居里夫妇用坚定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
巨额的诺贝尔奖金,对于一向清贫的居里夫人来说,并不稀罕,而是把大量的奖金赠送给波兰的大学生、贫困的女友、实验室的助手、没有钱的女学生、教过她的老师、资助过她的亲属。
庄子认为道德是一些人沽名钓誉的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好的名声。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智慧起了很大的作用。追求名义、仁义、道德,这不但不能使社会太平,反而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所以他说“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认为,名声和智慧都是要不得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样东西,人们才相互倾轧,互相斗争。这也是庄子主张无为、弃智绝圣的原因之一。庄子的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并引以为戒!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小袋子不可以装大东西,短井绳不可以汲取深井里的水。
印度有一则动物寓言说,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狐狸,偶然在一个书生的房外听他读王论,后来它一直听完,并领会了其中如何为王的道理,因而雄心勃勃起来,也想做动物之王。它先收服了几个比它弱的狐狸,在它们的拥护下,又一步步征服了所有的狐狸,成了狐狸王。
接着,这只狐狸又依次使别的动物界纷纷称臣,鹿们、狼们、虎们、大象们、狮子们也不知被那个狐狸用什么花言巧语说服了,都尊它为“兽中之王”。
这狐狸还不知足,想讨这个国家中美丽无双的公主为妻子,它便派手下向国王下战书,如果不把公主尽快送给它,它就率所有动物向国王进攻。
国王吓坏了,但他的相国足智多谋,劝国王应战,条件是让动物界先派狮子队打头阵。到了双方开战的日子,相国率领的军队都用棉絮塞上耳朵,个个手执火把。那只狐狸则骑在一头大象上,挥手让所有的狮子们冲锋陷阵。
狮子本是兽中王,它一吼叫,万兽惊畏。狮子们见了火把,一齐仰天狂吼,所有的动物都吓得纷纷狂奔。那只狐狸听见狮王的怒吼,吓破了胆,从逃跑的大象身上掉下来摔死了。
动物们不战而溃,人类大获全胜,低级动物怎么能敌得过万物灵长的人类呢?更可笑那只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的狐狸,下场是多么可笑啊!
庄子认为事物的作用是和它的特点相一致的,而一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也应该是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正所谓“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世间万物各具其才,各有其用,他们只能各尽所能,量才使用、量力而行,不可悖逆自然规律而勉为其难,做那些绠短而汲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