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康熙教子密语 > 第十五章 知书明理贵在贯通
第十五章 知书明理贵在贯通
作者:赵润田   |  字数:6601  |  更新时间:2015-04-03 14:51:51  |  分类:

人物传记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译文

读书以明白事理最为要紧。事理明白了,那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一切是非邪正就自然而然能够分辨出来。遇到有疑难的事,只要按照道理大胆去做,那么不论事情是成功或是失败,都能无愧于人。尚书上说:“学习古人的教诲,就有收获。”大凡古圣贤的经典著作,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在其中,读书时便应当留心去体会,这些地方可以为我所效法,这些地方我应该注意,引以为戒。时间长了,就能够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旨,那么碰到事情,脑子里就立即能够有所反应,想出办法来,而不用你特意去思索了。

评语

这一段话主要是讲读书与明理的关系。古代典籍积累了前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可以借鉴。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辅相成。关于这点,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不为书愚不为书欺

训曰: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

注解

董子: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极力推崇儒术,抑黜百家,开其后一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为正统的局面。后人尊称为董子。著有春秋繁露等书。“风不鸣条”句:见董仲舒雨雹对:“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鸣条,指风吹动树枝发出声音。破块:指暴雨毁伤农田。

译文

大凡看书而不为书所迷惑,才称得上是明智。像汉代董仲舒所说:“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雨水不会冲毁土壤,称之为太平之世。”果真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那么天地万物靠什么来使它们得到激发、生成呢?雨水不会冲毁土壤,那么田地怎么耕作播种呢?从这些地方看来,都是一些貌似好听而经不起推敲的空话罢了。像这样的话,都不要信以为真。

评语

这段话与“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语倒有相通之处。康熙此处强调不要傻读书,不要尽信古人,凡事要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博采众长垂示永久

训曰:朕自幼留心典籍,比年已来所编定书约有数十种,皆已次第告成。至于字学,所关尤切。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泛滥。兼之各方风土不同,语音各异,司马光之类编,分部或未明;沈约之声韵,后人不无訾议;洪武正韵多所驳辩,迄不能行,仍依沈韵。朕参阅诸家,究心考证,如我朝清文以及蒙古、西域、洋外诸国,多从字母而来,音虽由地而殊,而字莫不寄于点画,两字合作一字,二韵切为一音,因知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形象寄于字体。故朕酌订一书,命曰康熙字典,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繁冗,务使详略得中,归于正当,庶可垂示永久云。

注解

比年:近年。字学:研究文字形、音、义之学。字汇:字书。十四卷。明梅膺祚著。正字通:字书。十二卷。清张自烈著。泛滥:指内容庞杂。类编:文字学著作。十五卷,每卷各分上、中、下,故亦称四十五卷。宋王洙、司马光编。沈约(441-513年):南朝声韵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于声韵主“四声八病”之说。著有宋书、四声韵谱等。訾议:非议。洪武正韵:韵书。简称正韵,十六卷。明洪武时乐韶凤、宋濂等奉诏编撰。驳辩:辩论是非,否定他人的意见。切:以二字切合成一音。唐以前韵书称反,宋以后称切,合称反切。此处指拼音。元音:此处指最早的声音。康熙字典:清代官修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撰。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故名。垂示:留给后人示范。

译文

我从小就留心对经书典籍的学习,近年来主持编写已成稿的书大约有几十种,都已经陆续完成。至于对文字形、音、义等的研究,我更是密切关注。明朝人梅膺祚所著的字汇一书,缺点在于过于简略,本朝人张自烈所著正字通涉及的内容不免过于庞杂。加之中国各地风土人情不同,语音也各不一样,因此,宋朝司马光的类编,各部分的分类间或有不清楚的地方;南朝沈约的声韵学说,后代人也对它有所批评;明代的洪武正韵对他书的意见多所否定,但却未对音韵提出正确读法,因此并未流行开来,人们还是依照沈约的音韵去正音。我阅读、参照了各家的意见,潜心推究、考证,发现如本朝的满文以及蒙古文、西域文、海外各国的文字,大都是从字母拼读而来,发音虽然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字的形体无不是由点、画构造而成,两个字母合成一个字,两个韵可以反切成一个音。因而我懂得了天地最早的元音,是由人声所形成的;人声的形象就是借助于字体来显示出来的。所以,我考虑要编一部字典,名为康熙字典,补充字汇的缺漏,删削正字通的繁琐、芜杂,一定要使它详细适度,成为一部比较正确、适用的工具书。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留给后人作为典范了。

评语

康熙晚年对修书最感兴趣,成果也以晚年最多。他一生自撰及组织才能之士编纂的书籍达六十余种,其中绝大部分在五十岁之后完成。修书之所以成为康熙晚年“最乐之事”,并非单纯出于兴趣,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康熙治国数十年,建树甚多,成效卓著,守成、创业之功绩,举世公认。因此,他珍惜自己的事业,总结治国之经验,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他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君主,深知科学文化的价值不可忽视,因而肯下功夫、花工本进行整理,使之发扬光大。他的思想是深邃的,经验是丰富的,留给后人的是一笔最宝贵的遗产。他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都十分认真,并投入全部精力,自信每个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这一切,使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写出来、留下去的强烈欲望,如蚕吐丝,欲罢不能。康熙晚年亲自组织纂修的书籍,不乏传世之作。如清文鉴、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子史精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广群芳谱、律历渊源等,已成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修成的康熙字典,吸收历代字书的有益成分,并加以补充和发展。其突出特点是:1收字最多,达47035字;2在辨形、注音、释义、引例等方面,都比以前字书完备、细密、实用;3编排体例采用明代字书行之有效的部首检字法,并将部首及部中之字均按笔画为序,查阅较为便捷。

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从细小做起,完成大一统的伟大抱负。

父祖之基不可易视

训曰:赖祖父福荫,天下一统,国泰民安。远方外国商贾渐通,各种皮毛较之向日倍增。记朕少时,贵人所尚者,惟貂,次则狐天马之类,至于银鼠,总未见也。驸马耿聚忠着一银鼠皮褂,众皆环视,以为奇珍。而今银鼠能值几何?即此一节而论,祖父所遗之基,所积之福,岂可易视哉!

注解

祖父:指清太宗皇太极。:狐天马:似指名贵狐裘。银鼠:状颇类鼬,耳小,毛短,其色洁白,皮可御寒,极贵重。

译文

依靠祖父荫庇,国家天下统一,国泰民安。远方外国商人来做买卖的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皮毛流通比以前成倍地增加。记得我小时,王公贵人中最时尚的,只有貂皮,其次就是各种狐裘,至于银鼠皮,是见不到的。当时驸马耿聚忠穿了一件银鼠皮褂子,大家都围着看,当做奇珍异宝。但现在银鼠能值几文钱?就这一点而论,祖父所遗留下来的基业,所积下来的福祉,怎么能够轻率地对待呢?

评语

一米一线,当思来之不易;一物之用,当思先辈创业之艰辛。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谆谆告诫儿孙,必须重视祖父开创的基业和积下的福气,必须惜福和不忘祖辈艰辛。教导儿孙不忘过去,不忘祖先才能惕厉自己,才能国泰民安。

宽严兼济使人之要

训曰: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注解

当下:当时。琐屑:繁细。蹂践:蹂躏,践踏,摧残。

译文

作为统治者,在使唤下人时,不可过分地严厉,也不可过于宽容、放纵。如果他们有小的过错,能够宽容时就要表示宽容饶恕;假若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大过失,那么就要惩罚、责备并教训他们,但不要记恨在心。假使当时不惩罚他,不责备他,而在日后琐碎的事情上折磨他,就会使下人恐惧不安,无所适从,这就没有什么好处了。这也是用人的原则,你们一定要留心记住它。

评语

康熙皇帝在管理臣下方面,是有心得体会的。在这篇庭训中,他告诫子孙,御下之道,能宽即宽,惩罚须适度;该罚当罚,罚后不再计较。最要不得的是当罚不罚,而事后却又抓住不放,耿耿于怀,弄得人人谨小慎微,无所适从。

心志专一即是养生

训曰: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复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译文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潜心钻研一种技艺,那么他的心思就能集中在一起,不会产生什么私心杂念,而这样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我所见到的明朝末年的一些人以及我大清满洲德高望重的元老,凡是善于书法的,都长寿,而且身体健壮。还有那些会画画儿的汉族工匠、制作各种器物的能工巧匠,凡是技艺出众,有拿手的绝活儿的,都活到七八十岁,身体健壮,画画做工像往常一样精力充沛。由此看来,凡是一个人潜心钻研一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养生的好办法。

评语

古人写字,主张恭敬、安静、平心静气,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使心理和谐,达到修身养性。练书法是最好的消闲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它既是脑力的休息,亦是精神的活动,可以调整身体内外各部位机能,收到如打拳、气功、静坐等养心健身术一样的功效。书法也可以治慢性疾病、降血压、除焦虑。在明窗下,净几上,集中意志,挥毫泼墨笔随心意,充满激情,满怀乐趣,可使人得到无穷的感悟。

一粒之艺于身有益

训曰:朕避暑时,曾于乌城、热河等处捕鱼,见侍卫、执事人中年纪幼小者,怜其未习于水,每怀怵惕。故朕诸子自幼俱令其习水,即习之未精者,较之若辈亦大不同,所以行船涉水,总不为汝等牵挂也。可见,为人凡学一艺,必于自身有益。我朝先辈尝言:“一粒之艺,于身有益。”诚谓是与。

注解

乌城:指承德避暑山庄附近地名。热河:河名,流经承德避暑山庄,境内多行宫围场。执事:担任工作,从事劳役,此处指供役使的人。怵惕:戒惧,惊惧。

译文

我在承德避暑时,曾在乌城、热河等地捕鱼,看到侍卫、仆从中年轻人不会游泳,我就心生怜悯,常常替他们担心。我的子女小时候我就让他们学习游泳,即使游得不太好的也与侍卫、仆从那些人大不相同,所以,无论是乘船还是涉水,我都不用为你们担心。由此看来,人只要掌握一种技艺,就会对自身有好处。我大清朝前辈曾说过:“再小的本领对自身也有益处。”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评语

艺不压身,学会游泳自然就不怕水。每当我们学会一门本领,就能增加一份克服困难的能力。康熙皇帝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子孙:“一粒之艺,于身有益”,这种认识,比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说教,确实要高明很多。

众谋独察不可偏废

训曰: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不自用而好问,固美矣。然不可不察其是否也,故又继之以好察。孟子论用人、用刑则曰:“询之左右及诸大夫,及国人,可谓不自用、不偏听而谋之广矣,然终必继之以察而实见其可否,然后信之。”至若舜又曰:“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箕子亦曰:“汝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此则又先断之以己意,然后参之于人与鬼神。可见古之圣人或先参众论,而后审之以独断。或先定己见,而后稽之于人神。其慎重不苟如此,盖众谋独断,不容偏废,但先后异用而随事因时可耳。

注解

迩言:浅近或左右亲近的话。自用:自以为是,恃自己的聪明才力行事。固:本来,自然。官占:卜官的占断。昆:后。元龟:大龟,用于占卜。佥:皆,众。龟筮:占卦。古时占卜用龟,筮用耆,视其象与数以定吉凶。箕子:商纣诸子,封国于箕,故称。卜筮:占卜。

译文

舜处理事,既喜欢向人征询意见,又注意进行考察。倾听左右亲近人的话又不自以为是,这的确是一种美德。然而,不能因此而不亲自调查清楚左右亲近的人说的话是否正确,所以,还要自己继续做进一步的考察。

孟子论述用人、用刑问题时曾经说:“能征询左右之人、各位大夫和国人的意见,这就叫不自以为是、不偏听一面之词而比较广泛地考虑问题,然而,最终必定要继续进行调查,以便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和人们所说的相印证,然后才能相信。”至于舜又说:“卜官的占断,只有自己先下决心,然后问命于龟卜。我的心志先定,然后再征询众人的意见,问问鬼神听命于占卜。”箕子也说:“你如果遇到大的问题,先听听自己的心声,再去问问卿士,问问平民百姓的意见,最后听命于占卜问卦。”这种做法是先取决于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参考他人和鬼神的意见。可见,古代的圣人或者是先参考众人的意见,然后自己独自决断;或者是先定下自己的意见,而后再通过征询别人的意见,问卦于鬼神来进行考核。他们之所以如此慎重、认真,正是因为听取众人、鬼神的意见和自己独自决断两方面互不偏废,而这两方面或先或后的不同使用,又是因时因事来决定的。

评语

康熙的这篇庭训是比较长的,文字也比较艰涩,但要说的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君主一方面要兼听则明,另一方面则须独断是非。这却是帝王统驭术的基本法则之一。韩非子对这一统驭术有非常深刻的叙述。他认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如果不先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就发布天威,自行决断,臣下发表意见就可能会迎合君主的观点,而改变自己原先的看法,这样就会愚智不分。君主只是逐一听取意见而不集合众人在一起议论,就会犹豫不决而不能决断;不能决断,事情就无法解决。所以,君主应兼听,并权衡利弊,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意见,这样,君主就不会有落入世下所设的陷阱的危险。

竭其心智博取众议

训曰:天下事物之来不同,而人之识见亦异。有事理当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学力之所至,不待拟议而后得之,此素定之识也;有事变倏来,一时未能骤断,必等深思而后得之,此徐出之识也;有虽深思而不能得,合众人之心,其间必有一当者,择其是而用之,此取资之识也。此三者,虽圣人亦然。故周公有继日之思,而尧舜亦曰畴咨稽众。惟能竭其心思,能取于众,所以为圣人耳。

注解

素定:平素预定,常识。倏来:很快地来到,忽然来到。畴咨:语出书·尧典。后来用作访问、访求之意。

译文

天下万事万物的来源是不相同的,所以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就不尽相同。有的是事理当前,其是非好坏一看就清楚,运用自己平日的全部学识,不须设计、策划就能做决断,这叫做素定之识;有的是事件突然发生,一时间还不能迅速做出决断,必须要等待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拿出办法,这叫做徐出之识;还有的是虽已经过深思熟虑却仍拿不出办法,但能综合众人的想法,这些想法中必定有一种是可行的,把它选择出来而加以运用,这叫做取资之识。这三种策划方式,就连圣人也要采取、利用。所以,周公有连日思考问题的习惯,而尧、舜也说要访问他人,考察众人的意见。只有能够尽力运用自己的头脑,又能博取众人的意见,才可以成为圣人。

评语

知道如何用人是王者之道,知道怎么办事是为臣之道。善用贤良,各负其责,是治理国家或领导一团体的根本大计。古代贤明有为的帝王能够有成就,这是一个主要条件,是成功的基础。作为下属,也应当明白自己和了解别人的所长所短,不要大权独揽,更不可嫉贤妒能。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把自己放到一个与自己的才干相适配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出于公心,从事业出发,让人才司其事,负其责,尽其才,尽其用。俗语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对于个人来讲,是要寻找能够适合自己而且有望成就的位置去学习钻研,去寻找能发挥才学的环境,而不是等待或孤芳自赏。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其才能的表现决不是自身的炫耀,而是要善于组织管理,要善于发现人之所长,让人才处在合适的位置,就像宝石置于亮处闪光。楚汉之争,刘邦之长在于“降将”。张良、萧何、韩信各尽其所能,成就了刘邦的“无能”之功。而项羽自恃武艺超群,能“敌万人”,结果毁了事业,也毁了自己。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