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423  |  更新时间:2015-09-15 16:03:18  |  分类:

儿童教育

商鞅依法行事使秦国强盛

名言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桓宽

故事

公元前361年,年轻的秦孝公在秦国都城雍州即位执政。这时,齐、楚、魏、燕、韩、赵六国,都很强大,唯独秦国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地位。秦孝公感到迫切需要有一番作为,下令说:“谁要能献出妙计,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那就照他说的办!”

一天,一个年轻人风尘仆仆地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他就是卫国的公孙鞅。秦孝公先后三次接待了他,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公孙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大,就不能沿用老办法;如果要使百姓得到实惠,就不能保留旧体制。”秦孝公说:“太对了,快说说你的具体办法吧!”

公孙鞅说:“变法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要实行四条办法:一要奖励耕织,惩办倒买倒卖;二要奖励军功,反对打架斗殴;三要把百姓组织成什伍单位,稳定社会秩序;四要限制贵族的特权,不立新功就不能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秦孝公说:“真是好主意!那第二步是什么呢?”公孙鞅接着说:“第二步要实行三条: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将全国统一设置成三十一个县。另外,还要鼓励父亲和成年的儿子以及兄弟分家而居。”秦孝公听完,兴奋得忘了自己的身份,用两膝跪行到公孙鞅的座席前说:“真是好极了!我让你当左庶长,主持这场变法!”

公孙鞅的变法主张,虽得到秦孝公的赞赏和支持,却遭到守旧贵族的激烈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也犯了法。公孙鞅奏告秦孝公说:“变法的阻力,往往来自高高在上的那些养尊处优的人们。太子犯了法,是由于他的老师没有引导好,必须处罚太子的师傅!”秦孝公说:“照你制定的条例办。”于是,就在太子的两位老师的脸上,刺下“犯法”两个字。另有一名贵族,名叫公子虔,公然反对废井田,开阡陌,放高利贷时照样大斗进,小斗出,破坏度量衡的新制度。公孙鞅又奏告秦孝公,秦孝公再次说:“照你制定的条例办。”于是,公子虔被判处“劓刑”,割掉了鼻子。

公孙鞅不但主持变法,而且向秦孝公请战,亲自带兵攻打魏国,打了大胜仗,占领了魏国在黄河西岸的大片土地,立了一大军功。

秦孝公自从采用了公孙鞅的变法措施以后,国家一天天兴盛起来,社会风气变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在诸侯中,秦国的地位骤然上升。秦孝公感觉到了自己这一代,秦国又富强了,非常满意,当公孙鞅从伐魏前线回来以后,秦孝公就把“於”“商”十五邑,封给了他,号为“商君”。后世称公孙鞅就叫商鞅。

解读

依法办事是法律公正性的一个体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无疑都有损法律的公正性。只有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才能有效地使法律的效应彰显出来。

腹醇依法斩独子

名言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

故事

腹醇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的人物,他学识渊博,为人忠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很受秦惠王的赏识。

腹醇有个独生儿子却很不争气,他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与一些纨绔子弟结帮成伙,常常惹是生非,违法乱纪。为此,腹醇日夜担心,经常教训儿子要遵纪守法,但儿子却屡教不改。

有一天,腹醇的儿子因为一点小事与别人发生口角,争辩中他抡起拳头,拳打脚踢,最后打死了对方。这件人命案很快轰动了京城,主管秦国司法的最高长官司寇也知道了这件事。依照法律,杀人偿命,腹醇的儿子就要被处以死刑。可是司寇与腹醇关系密切,交情很深,他想:腹醇年事已高,这是他唯一的儿子,如果依法执行,腹醇家就会绝后,这是很残酷的现实。可是,如果不问罪,民愤沸腾,国法难容。作为全国最高的司法长官,如果对这么严重的杀人大案不闻不问,又是故意失职,徇私枉法。怎么办呢?思前想后总觉得左右为难。最后,司寇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保住腹醇儿子的性命,又不至于使自己受徇私枉法罪恶感的内心折磨,更不会落个庇护杀人犯的罪名。他是这样决定的,把这件事报告给秦惠王,让秦惠王来处理。于是,司寇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详细报告了秦惠王,并对秦惠王说:“腹醇就这么一个儿子,如果杀人偿命,那么为您操劳了一辈子的老臣就会暮年丧子,这不是太可怜了吗?”刚听完这件事,秦惠王也感到很气愤,但听司寇这么一说,想到腹醇廉洁一生,如今年龄这么大了,失去这根独苗,实在是太残忍了,于是便下了一道指令,让司寇免腹醇儿子一死。

腹醇自从知道儿子打死人以后,心情非常沉重。一方面,他恨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无故杀人,终于引来了杀身之祸。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身为大夫而没能教育管束好儿子而深感内疚。有时,一想到自己的独子将被送上刑场,也不免从心底里感到悲痛。亲戚朋友听说了这件事,纷纷来说情,有的说让腹醇去找秦惠王求情,让他赦免孩子;有的劝腹醇找司寇通融,让他从轻发落。腹醇婉言谢绝了众人的好意,他对来劝说的人说:“杀人偿命这是秦国的法律,他不学好,触犯了法律,理应受处置。我怎能徇私枉法呢?”腹醇横下一条心,就是不去通融求情,只等着孩子受到法律的惩处。可是,等了好几天,依然没什么动静,腹醇正纳闷,有人告诉他说:“秦王看你年迈,只有一个儿子,已经下令赦免了他。”听了这话,腹醇不仅心里没有轻松,反而更沉重了,于是他马上进宫见惠王。

腹醇对秦惠王说:“我儿子这次无故打死人,罪不容赦。儿子犯罪也是我管教不严造成的,怎么能对两个都应惩罚的人如此宽容呢?”秦惠王一向佩服腹醇的自律和为人,听了这话笑着说:“你儿子是犯了重罪,理应严惩,但我念及你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你年纪又这么大,所以我让司寇免你儿子一死,由你好好管教他算了。”腹醇对秦惠王恳切地说:“臣的逆子无故杀人,不应宽待。杀人偿命,这是法律的规定,大王虽然特别照顾我们父子,但我们不能违背法律,否则以后别人再犯了同样的罪怎么办呢?”“那么你忍心让独生子受极刑吗?”秦王又问道。腹醇流着泪说:“我怎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我爱他是让他走正路,为国效力,绝不是让他胡作非为。他犯了死罪,做父亲的是不能枉法袒护的。”

在腹醇的一再坚持下,秦惠王终于撤消了赦免令,又重新下了一道命令,把腹醇的儿子处斩了。

解读

廉正护法有时需要非凡的勇气,腹醇大义灭亲的行为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所以一直受到后人的称颂。执法者要学习腹醇这种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精神。

郭威严肃军纪杀爱将

名言

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

——韩非子

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爆发了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三人兴起的“三镇之乱”,后汉朝廷派大将郭威统兵征伐。郭威出征前向老太师冯道请教治军之策。冯道说:“李守贞是员老将,他所依靠的是士卒归心,如果你能重赏将士,定然能打败他。”郭威连连点头。

郭威率兵进抵李守贞盘踞的河中城(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外,断绝了河中城与外界的联系,以长期围困的方法,逼迫李守贞投降。遵照冯道的教诲,郭威对部下有功即赏,将士受伤患病他就亲自前去探望,犯了错误也不加惩罚。时间长了,冯道之法果然赢得了军心,但却滋长了姑息养奸之风。

李守贞陷入重围,几次想向西突围与赵思绾取得联系都被郭威击退,几乎是一筹莫展。一天,李守贞忽然听到将士们在议论郭威治军的事情,于是眉头一皱,想出一条计来:他让一批精明的将士扮作平民百姓,潜出河中城,在郭威驻军营地附近开设了数家酒店,酒店不仅价格低廉,甚至可以赊欠。于是郭威的士卒们三五成群地入酒店喝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将领们却不加约束。李守贞见妙计奏效,悄悄地派遣部将王继勋率千余精兵乘夜色潜入河西后汉军大营,发起突袭。由于后汉巡逻骑兵喝得不省人事,因此后汉军队毫无戒备,致使王继勋能成功偷袭。

郭威从梦中惊醒,急忙遣将增援,但将士们你看我,我看你,竟都畏缩不前。危急中,裨将李韬舍命冲出,众将士才发出一声呐喊,鼓足勇气,跟了上去。王继勋兵力太少,只得退回河中城。

这一次的突袭为郭威敲响了警钟,使郭威痛感军纪松弛的危险,于是下令:“如果不是犒赏宴饮,所有将士不得私自饮酒,违者军法论处。”

谁知,军令颁布不久,郭威的爱将李审就违令饮酒。郭威又气又恨,思索再三,还是令人将李审推出营门,斩首示众,以正军法。

众将士见郭威斩杀爱将李审,放纵之心才有所收敛,军纪得以维护。不久,郭威向河中城发起攻击,一举平定李守贞,之后又平定了赵思绾和王景崇,结束了“三镇之乱”。

解读

军纪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没有严格的军纪,就不会有听话的士兵,就不会有协调一致的行动,更不会产生强大的战斗力。同时,一视同仁地严格执行军纪给人以公正之感,会赢得人心。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