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283  |  更新时间:2015-09-11 15:08:12  |  分类:

儿童教育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李时珍

名言

君子不以形迹疑人,亦不以言语信人。

——[清]申居诚

故事

李时珍(约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他所著的本草纲目集本草学之大成,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李时珍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不过,当时做医生可不是什么好职业,普遍被上层社会看不起。所以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14岁那年就考中了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觉得当个好官是为百姓服务,当个好医生同样能为百姓服务,两者并无多大的区别。

李时珍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所谓“医者父母心”,李时珍给人看病,从来不以来者的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穷人找他看病,他给看;王公贵族找他看病,他也给看。他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待下来。就在这时,明世宗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无法尽情享乐,便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了。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待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

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1892种药,收集了10000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读

平等难求,所以人人渴望平等。如何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平等呢?方法有很多,路子也不止一条。不过,独立之思想和敢于质疑之精神则是这众多方法的基础。李时珍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貌似权威的说法,这才有了对待万事万物的平等态度,才有了闻名于世的本草纲目。

宋嘉树一视同仁,平等待子女

名言

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爱尔兰萧伯纳

故事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了三位特殊的女性,她们是: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老大宋霭龄嫁给了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老二宋庆龄则嫁给了“国父”孙中山,被世人尊称为“国母”;老三宋美龄是蒋介石的夫人。

宋家姐妹三人一生的成功与父亲宋嘉树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宋嘉树坚持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占先”;二是男女都一样,平等对待;三是和孩子们交朋友。

早年,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干革命,他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思想束缚的乐园,使三个女儿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三个女儿中,宋霭龄和宋美龄天资聪慧,大胆泼辣,在她们刚满5岁时,宋嘉树就把她们送到寄宿学校——中西女塾去读书。

老二宋庆龄与姐姐、妹妹一样聪明,但不像她二人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父亲也把她送到了中西女塾。

由于宋嘉树早年受到西方教育,所以对子女的教育讲究中西结合,在宋霭龄15岁时,宋嘉树夫妇便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因此,宋霭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两年后,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也送到美国学习。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所以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宋家三姊妹全都去了美国,接受西方高等教育。宋嘉树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另外几个弟弟和妹妹则是忠实的观众。傍晚时分,通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听父亲和大姐的男女声二重唱。听着父亲纯美洪亮的嗓音在钢琴的伴奏下流淌出的美国南方民歌,宋家姐妹们从心底里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敬与热爱。

二女儿宋庆龄沉着稳重、文静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玩耍时,她总是最含蓄最文雅的一个。不过宋嘉树夫妇是开明的家长,没有封建家长的威严,他们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宋庆龄在这方面得到了锻炼。

在假日里,宋家孩子们在院子里尽情地玩耍,有时还爬过院墙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嬉戏;有时到田野里奔跑,到野外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欢娱嬉戏。

有一次,姐妹几个玩“拉黄包车”的游戏,而且玩得很投入,大姐宋霭龄扮作黄包车夫,二姐宋庆龄扮成乘客,弟弟妹妹们跟在身后又蹦又跳,玩得很是开心。

不料由于“车夫”拉车用力过猛,黄包车失去控制,这下坏了,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知道闯了大祸,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最难受的是“乘客”,又疼又委屈,一脸的不高兴。

后来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大女儿宋霭龄说:“做游戏一定要掌握分寸,拉‘黄包车’可不能光凭力气呀!如果是伤了乘客,那以后还怎么拉生意呢?”

宋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

宋嘉树又把二女儿宋庆龄喊过来笑着说:“我们的这位小‘乘客’宽宏大量,又勇敢坚强,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英雄!”

宋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也很快雨过天晴了。

解读

如何与子女相处,不但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青少年朋友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现代社会,父母大多接受过中西结合的现代教育,在这一问题上相对开明,已经没有了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能够平等地对待子女。但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家长还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和子女相处,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当然,青少年朋友也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父母。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